查看原文
其他

@西政2022级同学,你要的校级实验班介绍来啦!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2023-06-30


想成为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

创新型法律人才吗?

想在学习法学基础课程的同时

开拓国际视野吗?


机会来啦

这些校级人才培养实验班

一定有你大展身手的平台!


‘‘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


基本情况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日益深入和紧密的合作,国际社会将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声音”和受到中国影响。我国在积极推引全球治理和主导国际规则的过程中,急需大量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为重要支撑。西南政法大学主动服务国家顶层设计,积极探索顺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涉外法律职业伦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具备扎实的国际法理论基础,并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以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以及英语,能够熟练运用我国法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从事国际谈判、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双语双法”法治人才。


人才培养与特色

“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培养模式为“2+1+1”,即学生在西南政法大学完成前两学年的学习任务,所有课程考核合格,语言测试通过,第三学年可前往东盟国家高校学习一年,第四学年回西南政法大学进行社会实践环节及毕业作品写作、答辩。

该实验班将创新国别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国别法律人才项目将运用翻转授课模式解决“教与学”不匹配的问题。国别法律人才培养项目教师仍以部门法为课程单元授课,保持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翻译、学习各自对象国法律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漏补缺来共同构建国别法知识体系,而且翻译的文献也可以作为国别法研究成果服务于我国对外交往和商贸活动。

第二,打通留学深造渠道,解决技能精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复合型本科(国内)+法律型硕士(对象国)+驻地实践(驻外实体)”模式。

第三,项目将在培养国别法人才的过程中,将对象国法放在更为广阔的区域背景下研学,强化知识的融会贯通。


基础保障

2012年,经中国法学会批准,中国—东盟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正式设立,落户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双语双法”法律人才的培养依托该基地与海外院校展开合作。我校已与泰国法政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 老挝国立大学、柬埔寨皇家法律经济大学、柬埔寨智慧大学签署联合办学培养协议,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国立大学、多媒体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与新加坡管理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大学为“双语双法”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境外资源保障。

西南政法大学已与老挝司法部、柬埔寨司法部、东盟法律协会、泰国司法学院(研究院)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十一个实务单位签署了具体的合作备忘录。同时,与昆明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共建“南亚东南亚司法研究中心”,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的发展战略。通过与这些实务部门的合作,为“双语双法”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习实践机会。


人才培养成果

自2016年以来,已在全校选拔出五届实验班学生。五届学生分别前往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四国的知名大学进行海外学习。通过一年多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语言的学习,学生们现已初步养成了对国际法治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坚定信念,具有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一带一路”法律人才实验班致力于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输送“双语双法”法律人才,通过创新的培养模式深度服务法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顶层设计,以助推高等法学教育的改革,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敏锐的前瞻性。




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


基本情况

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是在我校“部市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背景下,贯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实施西南政法大学与商务部条约法律司“校司合作协议”,协同创新建设“教育部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重要成果。

自2013年创设以来,迄今已连续招生九届。根据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具体由国际法学院管理。每年从全校大一新生中遴选出30名优秀学子单独建班,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涉外法律服务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人才培养与特色

搭建平台,引入外教授课,推广全英文教学模式。提供英语教学的课堂环境,是涉外法治人才顺利开展境外交流学习、海外实习,以及未来开展涉外法务工作的必需。目前WTO系列课程已经实现全英文教学,效果良好。

积极推进实务导师参与课堂教学环节。一是由实务导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独立授课;二是以“双师同堂”模式,由实务导师和校内教师同堂配合,互动教学;三是积极举办系列实务讲座、涉外实验班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实务导师专长。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与欧美国家高校协同创新。每年开设外教课《外国法专题》,邀请欧美合作高校教授予以长(短)期授课;每届实验班学生赴国外开展为期一至三个月的海外课程项目。历届学生已分别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美国德雷克大学开展项目。

开展特色学生活动,如定期编制中英文双语简报,报道学生当月活动等各方面动态;创办国际青年对话活动,与来自欧美国家留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与法学知识交流;创设朋辈互助小组,促进跨年级学生间交流。


主要课程与成绩

注重涉外性与实务性的结合,打造特色课程和特色教学平台。《国际贸易法成案分析》为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际贸易交易法》为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国际私法》为重庆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此外,建设了与之相配套的选修课程体系,如《涉外家事法律实务》《外交商务礼仪与谈判》《国际模拟法庭技能培训》等。

该实验班学生四六级通过率达100%,多名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及一等奖。在学校组织的全英文辩论赛中,三支冠亚季军队伍均来自该班。学生代表学校在中国WTO英文辩论赛、JESSUP国际模拟法庭比赛等国内、外辩论赛和竞赛舞台上获得优异成绩。

就业单位:如外交部、中纪委、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汉坤律师事务所、中伦律师事务所、上海建纬律师事务所、浙江天杭律师事务所、福建龙岩新罗区人民检察院、深圳市国税局、上海市检察院等。

国内外深造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北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和泰国隆阿功大学等。



国际新闻与传播实验班


基本情况

国际新闻与传播实验班是西南政法大学对接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开设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实验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中国立场、全球视野,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在国际上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素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该实验班培养的学生可以在政府宣传部门、媒体单位、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宣传、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

实验班于2022年开设,面向全校大一新生进行选拔。


开设基础

新闻传播学院在重庆市高校中最早设立新闻学本科(1995年),最早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最早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和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最早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新闻传播学科是重庆市“十一五”新闻传播学类唯一重点学科,并连续获得“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一级重点学科;2018年,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学院现有4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为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


培养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培养理念,围绕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国家对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的战略需求,面向政府外宣部门、国际新闻与传播媒体与机构,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高水平中外文能力、过硬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智能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


培养特色

以“中国立场+全球视野”为培养导向。坚持“中国立场+全球视野”的培养理念,围绕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国家对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的战略需求,面向政府外宣部门、国际传播媒体与机构,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高水平中外文能力、过硬的融媒体传播能力、智能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

以“传播+外语”为专业特色。在主要学习国际新闻与传播理论与实践课程之外,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与外语学院合作开设一批全英文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听取一定数量的国际新闻与传播讲座并完成心得报告,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

以“理论+实践”为能力要求。学院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模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科基础模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教育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能力模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卓越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实验班




开设基础

行政法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行政法”冠名的法学院;2018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通过当天,监察法学院挂牌,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以“监察法”冠名的法学院。学院设有7个教研室;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监察法学学科4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律师实务、监察法实务2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特色方向。

近五年来,学院集体及个人获得全国青年法学家提名奖、国家万人计划、重庆英才计划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50余人次。学院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重庆市级科研团队3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重庆市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7门、重庆市优质课程1门;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基地3个、校部共建基地3个。


培养目标

“政用产学研”融合模式下,创新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口径和模式,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综合素养,依托司法机关、应急管理部门、群团组织、慈善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建设多元协同创新平台,把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明特征和内涵底蕴,实现法学知识与实务技能从相加式应用向相融式应用的高阶演进,为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培养特色

聚焦引领,探索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课程开发、宣讲团队、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将单线条的公共法律服务调整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并在实验班中配置党员教师作为班级导师,探索学生党团组织在政治引领、凝心聚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的示范效用,打造“党建+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

聚焦特殊,力破公共法律服务难点痛点。以聋哑群体为切入,将低收入群体、农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单亲困难母亲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与其他优抚对象以及少数民族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关切对象,并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中总结出同各类群体、各种领域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式,为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提供学理支持。

聚焦精准,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系统性重塑教学环境、内容、方法、评价,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优先选课制、提供实务实践机会、高水平知名教授指导、参与完整的科研训练、参加导师课题组研讨、实务专家授课等办法,通过读书会、报告会、论文指导等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和科研基础,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协作,增设公共法律服务第二课堂。校内外协同打造培养基地,探索“校内导师+行业导师”双导师制,引育多学科跨专业导师团队,通过专业教师与手语律师协同教学、同课异构等方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定期邀请专业公共法律服务人才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分享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积极构建高水平“政用产学研”的融合体系。

聚焦共识,营造公共法律服务浓厚氛围。通过编纂出版《法律手语》《公共法律服务制度与实务》等系列教辅书籍,开设“慈善文化解读”等通识课,构建“权威讲座—系统课程—专题座谈”文化育人联动模式,培育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多类型的文化育人品牌,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



监察法学实验班



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国家监察制度确立和监察法实施的重大法治实践,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对监察法学人才需求和监察制度实施研究的时代要求,把“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作为建班宗旨,把“西政一流、全国领先”作为奋斗目标,把“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功底、系统专门知识、良好职业能力”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班级党团组织以及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建设基础

一是夯实学科专业建设平台,落实落细监察法学人才培养措施。2018年3月以来,学校迅速完成了制订及实施学科专业建设方案、设立监察法教研室、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等学科专业布局工作。9月,招收了首届监察法实务方向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8人。10月,在2018级本科新生中选拔招录监察法学本科实验班学生40人。

二是夯实校地协作创新平台,全面推进监察法学教育高校与实务部门的交流和合作。自《监察法》实施以来,派出骨干教师,赴各地开展宣讲活动,讲座数量达120余场。多次召开“国家监察制度实施背景下的法学人才培养座谈会”,共商监察法学人才培养大计。

三是夯实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拓展监察法学科科研学术交流工作。选派13名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监察法》重点热点问题解析”高级研修班学习,积极筹划出版《监察法论丛》。邀请校外专家开展监察法治系列讲座,营造监察法研究的良好学术氛围。


培养特色

在专业学习上,专门开设了一批监察法学专业特色课程,如《监察法学》《监察制度史》《监察调查原理》《监察文书写作》《纪检监察疑难案例分析》《监察制度比较研究》《党内法规学原理与实务》等,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法学类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纪检监察以及法律职业必须的技能,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人才培养上,本科监察法学实验班采取导师培养制度。由班级导师牵头,十余名学院优秀教师组成班级导师组,每位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2-4名学生。在导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之下,导师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教学安排、学术研究、学生的学业规划等方面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帮助。

在实践实训方面,学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学科特长,致力于为实验班全体学生提供专业对口、前景广阔的科研实训平台,如:“悦读经典”读书会、“瑞月永华杯”案例分析大赛、模拟法庭审判、双师同堂特色教学、“案不旧搬”等一系列的法学名家讲坛。



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



开设基础

明确以“回应国家战略、坚持错位竞争”为发展理念,以“智慧法治研究前沿、法律实务教育高地”为发展目标,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通识和专才皆备、知识和技能并举”的高层次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学院设有“国家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智能司法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托。


培养目标

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理念,围绕加强基层政法工作、政法干部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的大局,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念与奉献精神,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严密法学思维,具有良好司法职业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适应基层经济、社会与法治文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培养特色

以“理论+实务”为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通过专业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法学类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和更新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通过实践实验实训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具备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以“应用+融通”为重点的能力提升体系。学院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凝聚一流的复合型师资团队,精心设计教学计划,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律实务能力全面提升。开展“学生创新训练营”“新文科背景下法律大数据检索技能训赛营”“新法科拔尖人才成长论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实践,培养学生对法律专业知识的应用融通能力,引领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

以“学业引领+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本科生成长导师机制。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学院遴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以学业引领为核心,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监察调查法律人才实验班


开设基础

学校开设监察调查法律人才实验班,既满足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又丰富了学校法学专业的特色方向。培养紧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夯实学生宪法、监察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核心法律知识基础的同时,突出监察调查策略、措施与手段的运用,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法律素养深厚、调查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监察调查法律人才。


培养目标

切实贯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理念,坚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旨在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一流法治人才。


培养特色

面向全校学生优中选优独立成班。实验班选拔时安排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主要考察语文和英语基础,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政治素质、外语口语基础、言谈举止、专业方向发展潜力等综合情况。通过优中选优,学生间更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打造复合型课程教学体系。实验班学生毕业时授法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将法学核心课程全部纳入基础。同时,课程体系也设计了面向监察调查工作的多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设置专业教学科研基地。积极与各省市监察委员会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现已在广东、江苏、四川、湖南等地建立了5个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原则上都需要前往监察委员会开展至少为期3个月的专业实习。

实行双导师培养制度。选择学术功底深厚、教学效果显著的骨干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同时建设一支具备基层法律实务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通过专业教学及学术研究助推人才培养。西南政法大学监察调查研究中心与该实验班同步组建,常态性组织开展监察调查科学研究,现已立项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推出全国第一部监察调查法学教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研究基础。




卓越法治人才(人工智能法学方向)实验班


开设基础

立足于新时代,为顺应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国际潮流,响应我国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的时代背景,我校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人工智能法学院。2018年6月设置人工智能法学学科,同年招收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9年10月,人工智能法学学科正式获批博士授权点,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人工智能法学“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国家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智能司法重庆市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托。


培养目标

面向政府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律所、科技企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相关行业、科研院所,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系统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基础知识,善于运用智能思维探索与解决人工智能法学领域的问题,能够将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机结合并运用到实务工作中,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需要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培养特色

以“科技+法律”为特色的交叉课程体。学院与实务部门联合共同研发多门“科技+法律”领域交叉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导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法学》《法律大数据挖掘、分析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法》《电子证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智慧司法实务》等。其中,我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合作共建本科课程项目已经开展,共同研发“人工智能特色课(NUS+)”模块,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学院先后正式出版西南政法大学校级规划教材《网络信息安全法》与《人工智能与法律》等,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以“交叉+复合”为特色的师资团队。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院致力于以师资博士后、项目学者、项目团队、虚拟教研室、兼职教授、巴渝学者等多种“引育”方式,组建区域协同的专家团队。学院师资团队先后获批重庆市“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群立项建设、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立项。

以“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为支撑的育人平台。学院以校地、校企协同育人为平台,先后与各地互联网法院、检察院、科技公司、律所等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先后获得教育部产教协同育人项目多项,助力本科人才培养。

以“学业引领+全面发展”为导向的本科生成长导师机制。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学院遴选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成长导师,以学业引领为核心,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青春贴近时代而精彩

学生的多元发展永远是西政的不懈追求

扬帆起航,这么多实验班中

不知你可有找到心仪的起点



推荐阅读


1.疫情防控,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


2.袅袅凉风动,请记得添衣哦~


素材来源: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

图片:多彩校园

文字:陈宇轩

排版:高玉涵、邓伊鸿

执编:叶思琦

素材审核:王怀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